Target超市知道你女兒懷孕的故事,是一個很經典的數據分析故事,最早應該出自於紐約時報記者 Charles Duhigg 2012年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與他的書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(The Power of Habit: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) 中,與「尿布及啤酒」故事一樣,常出現在許多數據分析的書籍中。
Duhigg 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說,他曾經與 Target超市的統計分析師 Andrew Pole 談過(並不是「我有一個朋友在超市工作」,這是有名有姓的),因為新生兒父母是零售業非常好的客戶,會在短期內這個也買那個也買,Target 希望提前找到新生兒父母,然後讓他們養成在新手父母的歷程中,在 Target 購物的習慣,從奶粉一直買到玩具。
早期零售業只能從註冊新生兒採購清單 Baby Registry 來找到客戶,等小孩出生後開始疲勞轟炸,但是Target具有Upstream思維,他們從客戶消費習慣中,找到剛領媽媽手冊但還沒生產的家長,特是第二孕期的媽媽,有的已經會開始瘋狂採購。
Target 早就有客戶資料,並且每個客戶都有自己的 Guest ID,並且希望提早預測客戶可能買的東西,並且創造客戶的習慣性消費,所以 Andrew Pole 寫了一個 Pregnancy-prediction 模型。
由於一般人在重大的生活事件 (life events,Google的廣告系統也是這樣稱呼的)時,不一定會意識到自己重大消費行為的改變,例如在第二孕期開始時,孕婦會開始買大量的無香味乳液;到了20週時,則會開始買孕婦專用的營養補充品,例如鈣、鋅;在生產前就會開始買無味的香皂與大包裝棉花球,這些特徵經過分析後,就可以針對不同的消費者習慣,給出「懷孕指數」。
然後就有一個爸爸收到了Target寄來的DM,發現裡面都是孕婦買的東西,先是罵了店長一頓,會家後才發現自己要當阿公了(恭喜)。
這個典型的數據分析故事,描述了:
- 數據可能比你最親密的人更知道你
- 收集足夠的消費者訊息可以算出各種 Life Events
- 預測型分析的威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