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學校固定開設一門網路數據分析的課程,也鼓勵學生多考各家平台自己發的證照,由於LINE 在台灣的使用人數不少,所以想來研究看看 LINE 的證照,因此去年詢問 LINE 是否可以讓我報名 LINE Ads Platform 的LINE廣告投手訓練營,但由於我自己學期中也很忙,所以整個課程只有出席一堂,其他內容都是課後看講義補課;以下為此次課程中的心得。 客戶可以自操的LINE廣告類型主要有兩大塊,LINE Ads Platform (LAP) 與官方帳號,前者開發新客、後者維繫關係。兩者皆有共同的追蹤碼 LINE Tag 可以了解轉換及事件,並藉此建立受眾,LAP 也可以埋 utm 碼來追蹤。 LAP LINE 廣告平台的架構與 Google / Facebook 都類似,都是 Campaign / Ad Group / Ad 三個層級,對已經有 Google / Facebook 基礎的學生而言,入門理解不難,預算、走期、受眾、出價、預算等邏輯也大致相同。 由於 LINE 的特性,所以講師建議操作的廣告活動目標與其他平台不太相同,較重視LINE加好友以及App的安裝、互動,操作自動化訊息也很方便。也因為LAP獨有的加好友廣告的關係,所以 LINE推薦自己的行銷漏斗:加入好友(加好友廣告) / 推播訊息互動(官方帳號) / 好友完成購買行動。 對於電商客戶而言,LINE的講師建議找到明星商品 / 爆品做為帶路雞,這與我之前看其他做電商的影片建議類似。今年備課看到一個說法,就是只要發現在任何平台表現好的內容/廣告,就不要去更動,以免影響演算法,我自己在YouTube上面也有同樣經驗,原本成效很好的影片,手賤增加描述後,流量完全消失。所以找到一個爆款明星商品後,維持維持廣告設定不要動,持續投放一直到量沒有可能是一個好的作法。 官方帳號 官方帳號是企業在LINE的門面,在基本設定需要提供詳細資訊,如基本介紹、營業時間、地址、網站等等,讓使用者更容易聯繫店家。 設定歡迎訊息,同時提供圖文選單,可以加速 Call for Action 。設定回應非常重要,包含自動回應(智慧聊天/罐頭訊息)與手動回應。 就 LINE 建議的邏輯,官方帳號用來維繫熟客,促成回購率,與 LAP 帶入新好友功能互補。 媒體的意義 LAP 適合針對習慣使用手機的用戶,如果新媒體成立,透過 LAP 與
以美國為首的新聞業,特別是調查報導,在2010年代開始大量接受家族型或企業型基金會贊助,雖然這筆錢大幅提昇了調查報導的資金來源,但由於美國基金會贊助也都有其動機,所以長久下來也可能對新聞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在基金會大量贊助下,新聞業現在新增了一個分類為「Philanthrojournalism」(慈善新聞),但這樣的發展可能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。英國倫敦城市大學的Mel Bunce就檢視了媒體在基金會的贊助下,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。
由於贊助者的要求或者偏好,編輯台會偏向發展型的報導 (development news),特別是強調公共衛生進展的新聞報導,同時,贊助型基金會通常也會要求快速看到報導的「影響力」(Impact),而這樣的趨勢會有幾個不好的後果:
- 這會導致編輯台需要額外的人力支出在追蹤影響力的行動 (monitor impact activity),但這(還)不是調查報導團隊的專長。
- 要求看到影響力的壓力也會讓編輯台偏向報導微觀層次的題目,因為比較容易展現報導影響力,因此減少了從距觀與結構層面的檢視問題的機會。
- 長久以來都是倡議機構、NGO等等企圖影響媒體來報導他們的成果,但被基金會贊助的編輯台為了展現影響力,這時候會主客易位,反而需要去影響倡議機構並且學會與倡議機構建立關係。
造成這樣變化最主要的基金會之一就是比爾蓋茲基金會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(BMGF),透過BMGF的贊助,公共衛生領域的發展成果獲得大量的報導,但也可能讓預期會收到贊助的編輯台,不敢批判BMGF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活動。
Bunce, M. (2016). Foundation Funding and International News: The drive for solutions and impact. Ethical Space, 13(2/3), 6-15.